2025-04-15 14:17:28 发布人:东博视讯全息互动教室 阅读 89
全息教室的三维模型展示能力,将教科书上的二维图示转化为可交互的立体认知体系,构建起 "知识可视化 - 原理动态化 - 操作具象化" 的教学闭环:
复杂结构解构课堂:在化学课堂的教学中,全息三维引擎可将苯环分子以 100 倍比例悬浮于教室,通过互动手势即可拆解为单双键交替模型,同步显示电子云分布与化学键断裂过程。这讲改变传统的抽象理解,有助于学生对立体异构概念的理解效率的提升。
历史场景复现课堂:在世界建筑史类的课程中,全息技术可复活帕特农神庙的建造过程 —— 从采石场的大理石切割到起重机吊装浮雕,每个施工环节以动态模型叠加历史影像的方式呈现。学生以裸眼3D的方式观看建筑结构与建造过程,能使相关知识的的记忆留存率大幅提升。
全息互动教室依托全息图像采集与还原显示系统,全息教室实现了跨地域教学主体的 "沉浸式同屏",创造出超越物理空间的实时互动场景:
跨校区共时课堂:全息互动教室可以构建全息临场交互空间,提升学生学习专注度。全息教室通过 1:1 等比例还原的全息人像与环境融合技术,消解传统远程教学的"视频观看感",改变了传统远程教学师生隔着屏幕形成 "观察者 - 被观察者" 的二元对立,而将教师的语音、手势、表情以“面对面”的真实度系数投射到远端教室,打造 "虚拟在场" 的沉浸式体验,让学生产生 "教师就在身边" 的真实错觉。这种全息临场模式让学生的课堂注意力集中度显著提升。
身临其境的远程专家讲座:当哈佛大学天体物理学家的全息影像跨越 1.2 万公里 "站立" 在中国大学教室中央,其身后的星云模型随讲解动态旋转,袖口的褶皱细节在教室灯光下清晰可见 —— 这是全息教室带来的根本性变革。全息技术打造的身临其境式远程讲座,正在重新定义学术交流的价值密度。当专家不再是屏幕里的扁平图像,而是能观察学生微表情、感知课堂氛围的 "虚拟真人",当深奥的理论模型能被亲手拆解、实时验证,知识传播便从信息搬运进化为思想共创。这种变革不仅让顶尖学术资源突破地理壁垒,更通过临场感与交互性的提升,激活了学术探索的原始动力。
通过全息影像的空间融合算法,来自不同校区的教授、骨干教师与行业专家的全息影像可在同一教室“同时出现”,协同讲解同一课程。比如一位老师讲解知识架构和理论体系,在相应的地方,另一位老师讲解实操经验,让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。另外可以实现跨学科的交叉创新,让不同学科教授之间的协同讲解全新的交叉领域课程,已达到学生更好的学习与创新。
版权所有 © 2012-2020 东博视讯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B2-20201276 鲁ICP备09039169号-7 电话:400-838-5277